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隨著隱憂誕生的 Windows 8 大突破 - WinRT

新的 Metro UI 是 Windows 8 看起來最大的改變,其根基就是 WinRT (Windows Runtime Library),Metro Style App 都必須基於 WinRT 開發。


WinRT的問題 - 無法向下相容


這也是 WinRT 的問題, WinRT 無法向下相容至既有 Windows 7, Vista, or XP。

造成的結果是 Windows 產生分裂: 只能執行 WinRT 的 Windows 8 on ARM VS. 能同時執行傳統 Win32 與新的 WinRT 的 Windows 8 on x86 VS. 僅能執行傳統 Win 32 的 Windows 7, Vista, and XP,龐大的既有 Windows 家族均無法 WinRT 產生推廣助益,甚至可能會讓開發者寧願放棄新的 Windows 8 市場,僅專注於熟悉且龐大的 Windows 7, Vista, XP 市場。

ARM 平台的優勢不多


"It's important for Microsoft not to position these as PCs. From a finesse perspective -- I can't speak on their behalf -- but I would come out with tablets first with Windows on ARM. It helps to establish that this isn't a PC.


誠如黃仁勳在 AsiaD中所言,Windows 8 on ARM 應視為一種獨立於既有 Windows 的存在,最好以Tablet的方式現身,不應與 Laptop or Desktop 有所混淆,造成行銷上的的困難與使用者認知的混亂。

ARM 的低成本、低耗電優勢,卻必然的會吸引到一部分的消費者的眼光,主打低價市場的 Windows for ARM Laptop, Desktop or All In One PC 必然會出現的。

對企業來說,Windows 8 for ARM 的這兩個特性,也正是他們所需要的,再加上 Windows 8 for ARM 無法安裝既有軟體,因此較不容易遭受到病毒或木馬的攻擊,最重要的是 Windows 8 for ARM 會有完整的 Office 支援,搭配 Windows Server ,企業用於個人終端相當合適。

既有 x86 對抗 ARM 平台仍有優勢


x86 業者自然不是閒著讓 ARM 大軍踏進他們的地盤,x86 業者已做出準備,例如 Intel Atom or AMD Liano,都是 x86 為了迎戰 ARM 而打造的。

雖然 x86 CPU 在耗電量上高於 ARM,價格也比較高,但相對的,x86 CPU 也有較佳的性能,再加上 Windows 8 for x86 的軟體相容性高,省電型 x86 CPU 在迎戰 ARM 陣營時,有很大的贏面,尤其是目前 Tablet 等產品的 BOM 中,CPU 所佔的成本並不高,反映到終端產品價格時,ARM CPU 與 x86 CPU產品的價格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但軟體相容性卻是相去甚遠,ARM-based Windows 要有驚人的銷量,有難度。

在 Windows 8 for ARM 的產品銷量不大的情況下,對軟體開發商來說,將既有軟體由 Win32 轉移至 WinRT 的吸引力自然很低,畢竟多數的使用者仍舊是使用著與 Win32 相容的 Windows 。

Windows + Windows Phone + XBOX 三平台的整合將會影響開發者轉移至 WinRT 的意願


WinRT 的吸引力將不會是在 Windows 上,而是除了 Windows 之外的 Windows Phone 與 XBOX。

開發一套軟體,能夠同時執行於 Windows, Windows Phone, and XBOX,會是讓軟體開發商轉向 WinRT 最大的吸引力,但這三種使用情境完全不同的產品,需要的 App 自然也不同,真的有必要橫跨兩或三種硬體平台的軟體,怕也是不多...

這部分可能要看 Microsoft 怎麼將 Windows, Windows Phone, and XBOX 進行整合,讓這三者能夠更加流暢的進行互動。

Windows Store 是 Microsoft 控制開發者的有力工具


Windows Store 在 Microsoft 眼中,也是一種威脅利誘開發者轉移至 WinRT 的工具,在未來,Windows Store 可能只會接受 WinRT 開發的 App 上架,App 開發者為了要將自己的軟體上架,自然會傾向使用 WinRT 開發軟體,畢竟 Windows 在未來仍舊是市場主流產品。

WinRT 會成為主流,但仍需一段時間的轉移


在 Microsoft 的積極推動 WinRT 下,開發者必定會逐漸地轉移至 WinRT,但這轉移期可能會長達數年,直到下一世代的 Windows 9 發表,才會讓主要的第三方應用程式例如 Firefox 或Photoshop 等都轉移至 WinRT。

但也許這些軟體一直都不會轉移到 WinRT 之下,例如 Adobe Photoshop ,如果Adobe不需要在 Windows Store上架,也沒必要跨 XBOX 與Windows Phone,再加上 ARM 平台的運算效能不符合 Photoshop 的需求,那 Adobe 自然對將 Photoshop 轉移至 WinRT 沒興趣。



比較可能的解決方式是開發一個輕量化、符合WinRT 主力平台特性 - 觸控的特化版本 Photoshop,Adobe 已經有如此產品推出了,那就是 Adobe Photoshop Touch

Will yesterday's Office run on tomorrow's Windows on ARM PC? Will a new version of Office run on tomorrow's Windows on ARM tablets? Both questions are about legacy, and both are about Office.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it is radically different. I see no reason to make Office 95 to run on Windows on ARM. I think it would be wonderful, absolutely wonderful -- I'd say, as someone who uses Windows -- it would be almost a requirement to me that the ARM device runs Windows interoperably. If Office runs on Windows on ARM -- it's the killer app. Everything else is on the web."

也許正如黃仁勳所說,開發者在看待 Windows 8 的 WinRT 時,應該以 Tablet 為主要的市場,開發適合 Tablet 的軟體為。

Nokia N9 - 生不逢時的完美選擇

(這是一篇給我自己的勸敗文)



對於我來說,我需要怎樣的手機?

除了基本的電話、簡訊、拍照、聽音樂之外,我還需要甚麼功能?

隨身帶台 Tablet 在身邊,是否更恰當?

App的數量真的重要嗎?



Nokia N9 是一隻讓我感到萬分糾結的手機,光是台灣沒上市這點,就令我很困擾了,再加上相同硬體造型的 Nokia Lumia 800 也將在年底上市,選擇 Nokia N9 這孤兒,沒道理。

我的理性告訴我 Nokia N9 不值得買,但我的直覺卻清楚地跟我說,你不買 Nokia N9,可能會後悔一輩子。

情感與理智不斷的爭鬥,讓我為了 Nokia N9 做了很多功課

列舉幾個我覺得 Nokia N9 很棒的地方


It's a NOKIA phone


Nokia N9 是一隻擁有純正 Nokia 精神的手機

雖說名義上 N9 是使用 MeeGo 作業系統,但其實是使用 MeeGo Harmattan,一個由 maemo 6 再加上一些 MeeGo API 而成的作業系統。

maemo 由2005基於debian開始研發,最初設計的目的就是 Smartphone or Internet Tablet,研發期間多次推出高階的 Smartphone 進入市場,但始終因為價格高昂且使用不便,沒有受到大眾的喜愛。

Nokia 產品線中最廣泛使用的 Symbian 反而是透過併購而來,原先的設計目標是在手機上加入一些應用程式擴充,無法完全適應現代的使用環境。為了要讓 Symbian 能夠與其他現代的手機作業系統競爭,Nokia 很用力的在改進 Symbian 上,併購 Qt,並且基於 Qt 徹底的改進 Symbian。但程式碼也因為多次改版的疊床架屋,讓 Symbian 在改版的進度很慢,不斷的延期讓 Nokia 失去市場的領導地位,也因此 Symbian 將被逐漸放棄,轉移至外部廠商進行軟體的開發。

對 Nokia 來說,N9 所使用的作業系統最具有 Nokia 精神,也是 Nokia 研發出來,最適合現在 Smartphone 的作業系統。

Fantastic Swype UI



每種作業系統都有各自使用者介面,iOS, Android ROBOTO UI/HTC Sense, Windows Phone Metro UI,而 Nokia N9 所使用的 Swype UI,是我看過最讓我喜愛的一個。

Swype UI 由三個主要的螢幕組成,分別是程式集、通知與多工選擇,搭配隱藏的下方 Quick Launch Bar 與上方 Quick Setting Switch 而成,主要操作介面只需要由螢幕邊框進行手指橫掃,就能夠切換,直覺,不需要刻意的記憶些甚麼操作手勢,而且能夠很快速的在多個程式中進行切換。

最令我感到喜愛的一點應該是沒有放 Widget 的桌面。Widget 是能夠提高使用彈性的設計,但是對於手機來說,我個人覺得用處實在不大,吃資源,浪費電,而且多數的 Widget 設計都不符合我的審美觀。

再者,如果能夠非常快速的開啟與切換程式,Widget 的功用,倒也沒這麼大。

只是要呈現些甚麼數據,例如天氣或股市,那就像 iOS 5 的 notification center 一樣,設計 Banner 放置在 notification center 即可,反正只要一個 Swype,就能看到這些訊息通知了。桌面上滿是無意義的訊息輪播,實在令我惱火。


螢幕很棒



螢幕很棒,非常的棒,在所有的 review 中都提到這點,顏色自然鮮豔卻又不會過度飽和,尤其是在陽光底下的可閱讀性更是絕佳。



沒有操控按鍵的設計,更擴大了螢幕的空間,讓 Nokia N9 的體積與 Apple iPhone 4s 相近,卻比 3.5" 的 iPhone 4s 多了 0.4" 的可是範圍,達到 3.9",也比 4.0" 的 HTC Incredible S 小了一圈。

有如此好的螢幕,在使用上,一定會很愉快的。

手機很美,尤其是白色



擊垮我理智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是這白色的 Nokia N9,天啊! 他實在是太美了!! 就像我第一次看到 iPhone 4,那種衝擊難以形容。


N9 使用了塑膠的外殼,但質感非常的滑順,目前看到的 review 中,都對 N9 的外殼讚不絕口,那種細緻的感覺,從螢幕上也能感受的到。


收訊很好也是塑膠外殼的優點吧! 搭配 Nokia 獨到的天線調教技術,Nokia N9 的收訊好的沒話,在NokiaGadgets的 N9 Review 中提到說:

Phone reception is as good as i have ever seen on any phone. At my home there’s this weird area that drops the 3G connection right away and just barely pushes packages via EDGE when using iPhone 4, Galaxy S or N8. N9 doesn’t just hold HSDPA, but keeps 4 bars out of 5.

N9 的收訊真的不是蓋的。

相機很棒



8MP, f2.2 蔡司認證的鏡頭,光是看到規格,就知道表現不凡,在GSMArena N9 Review的 Studio Test 中,個人覺得 N9 在照相上與 N8 and Apple iPhone 4s 相當,可謂是頂尖的手機相機。



Damian Dinning 談諾基亞 N9 的拍攝功能提到,Nokia 在設計 N9 的相機時,是使用 Full-Sized Sensor,雖然感光元件是標記 8MP,但實際上有 8.7MP,不管是在 4:3 還是 16:9 都能得到完整 8MP 的影像,而且在使用 16:9 時,視角能從 28mm 延伸至 26mm,實在是很棒。Panasonic GH 系列也有相同設計的感光元件。



最重要的是,N9 獨一無二


在根本看不到後續機種,也不知道未來的現在,N9 很有可能成為絕響,但這並減損任何它的價值,反而讓我更想要擁有。

獨一無二,我就是如此的怪癖,也就是因為這樣,iPhone 一直不在我的考慮名單中。


Thoughts


隨便就能舉出很多不買這支手機的原因,例如軟體不夠多,手機貴,硬體差,沒未來等..

但對我來說,他是一個非常稱職的手機、MP3、相機,Facebook, Twitter, Google 都有支援,無論是 Social Network 還是 Email, Calendar, Contact 整合,都做得相當好。

Nokia Maps 圖資很豐富,全世界都有離線的地圖可下載,雖然不像 Google Maps 一樣,有個很棒的網頁介面,可以讓我編輯好地圖之後,直接由手機上存取,但夠用了。

Web Browser 很快,HTML 5 的支援度相當高,速度也很快,比同級單核心CPU的手機都來得快,輸給雙核心的 iPad2 and Samsung Galaxy SII 一些。不支援 Flash 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是個問題,但我來說完全沒差,我手機的 Flash 功能,也幾乎沒開。

一些 App 的空缺,就改用行動網頁解決吧~ 火車時刻、電影時刻、Mobile01、Plurk、Google+、Google Reader,都有行動版的網頁,真的要有最好的享受,還是再帶台 Android Tablet or iPad,也許是個更好的解決方案。


Your phone is a tool for communicating


誠如 Google 的 Andy Rubin 在 AsiaD 所言

“I don’t believe that your phone should be an assistant. Your phone is a tool for communicating. You shouldn’t b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phone; you should be communicating with somebod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phone. … To some degree it is natural for you to talk to your phone. We’ll see how pervasive it gets. … This isn’t a new notion. In projecting the future, I think Apple did a good job of figuring out when the technology was ready to be consumer-grade.” — Andy Rubin of Google at AsiaD, October 19, 2011

絕佳收訊品質是通訊工具的第一要件,音樂、攝影與社群網路的訊息連結,則是作為通訊工具很重要的附屬功能,Nokia N9 充分的滿足了 smartphone 的核心價值,我喜歡這支手機,我想擁有這支手機,如果有入手的機會與條件,我一定會購買一隻白色的 Nokia N9 64G 來用的。





微弱的曙光



DaDa 發表了一篇Nokia N950 PR1.1 更新率先探看 N9 的中文支援的文章中,介紹了 N9 將完整的支援中文,並且提到

諾基亞有員工已透露此機的系統更新將維持至 2015 年,而包括程式捷徑資料夾等新功能的 PR1.2 更新亦已經正在積極籌備中,再加上 N9 作為諾基亞「Qt 生態系統旗艦機」的地位不會在短期內改變(Symbian 及未來代號「Meltemi」系統的手機都是以 Qt 作為開發平台)

N9 看起來像似沒有未來,但我想 Nokia 內部一定還是對 N9, Swype UI, and Qt 抱持著很大的信心,也許過段時間,能更看到更多更明朗的未來也不一定。。



附上一些連結

Konttori "Q&A" (N9, PR 1.1, PR 1.2 etc) Summary

GSMArena Nokia N9 Review

ThisIsMyNext Nokia N9 Review

NokiaGadgets Nokia N9 Review

Nokia Swype

Nokia N9 Office Page

【原創分享】全港首發.從諾基亞 N950 PR1.1 更新率先探看 N9 的中文支援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Blogger 支援將 Google+ 的 Profile 作為作者簡介

在今天,Blogger 發布了一個新的文章: Use your Google+ profile with your Blogger blogs,現在可以直接使用 Google+ 的 Profile 作為 Blooger 的作者簡介了。

設定很簡單,只要登入 draft.blogger.com ,然後右上方就會出現詢問你是否要使用 Google+ Profile 取代 Blogger 簡介的訊息,按下確定,同意服務協定,網頁的作者簡介就會直接連結到 Google+ Profile 。



在 Blogger 設定 Google+ Profile 的好處,一是能夠增加你的 Profile 被連結的廣度,二是在 Google 搜尋中,也會出現你是這個 Blogger 的 author,間接的幫你本人做了廣告。

這樣的改變很好,至少我不在需要 Google Friend Connect 或 Google Buzz 了,等 Google+ 整合了 Google Reader Share 之後,也能把 Reader Share 的連結拿掉,省事多了。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Amazon Silk 進化論 - Advanced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CDN) Service

Amazon Silk 目前僅是一個 Browser 的資料壓縮技術,不算是什麼新的創新,但由目前提供眾多雲端機房服務的 Amazon 推出,意義自然有所不同,當 Amazon Silk 結合 Amazon EC2 ,成為 AWS 的一個獨立服務時,供第三方網站使用時,Amazon Silk 能做的,比想像更多。




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是 Advanced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CDN) Service,不僅針對靜態資料,也能針對動態網頁做 cache and delivery,進一步增加網站的 Scalability and Performance。

靜態檔案遞送


傳統的 CDN service 是針對靜態資料進行檔案遞送,單純的檔案遞送,不去理會client 是甚麼環境,僅針對靜態資料傳送的區域與速度做最佳化。例如使用者在台灣而網站機房在美東,不使用 CDN,檔案需要從美東經由海纜傳送至台灣,延遲時間長,傳輸速度也可能較慢。當使用 CDN 時 ,若 CDN service provider 在台灣或香港有機房,則網站能預先將存在美東的靜態資料配送至 CDN 位於台灣的機房,當使用者存取該檔案時,便能直接由台灣機房將檔案傳送給使用者,不須由美東機房做檔案遞送,延遲時間能減少許多,傳送速度通常也比較快。

而 Amazon Silk在檔案遞送的特別之處在於 Amazon Silk 能夠針對不同的 client 瀏覽環境做檔案遞送最佳化,不同的 OS, Browser, Hardware,Amazon Silk 都能透過 machine learning 進行最佳化,例如自動調整圖片的解析度與影片的流量,website 只需要提供一個版本的靜態檔案,影片的transcoding and resizing 交給 Amazon Silk,靜態檔案的遞送便能夠加速,也能夠簡化網站設計的難度。

動態檔案快取與遞送


CDN 只能針對靜態資料做加速,那動態資料怎麼辦呢? 一般的做法則是在網站的前端加上 cache server,儲存運算完畢的網頁供使用者存取,降低重複運算的次數,Facebook 等眾多網站都有使用此機制。當有了 Amazon Silk 之後,這些機制便能交給 Amazon Silk 代為處理。

Amazon Silk 可以看成是整個 Amazon EC2-wide 的 cache server,只要網站也是使用 EC2,便能先讓 Amazon Silk 將網頁做 cache,下次有使用者存取相同頁面時,便能直接透過 Amazon Silk 進行檔案遞送,網站管理員不需要再自行設定 cache server,租用 Amazon Silk 即可。

此外,Amazon Silk 的 pre-rendering 機制,結合 machine learning,智慧的對網站頁面進行 pre-rendering and caching,網站消耗的 CPU 便能 offload 到 Amazon Silk,降低網站的成本,也提升網站的 Scalability。

降低流量


最後,Amazon EC2 針對網路頻寬有個特別的規定,那就是在相同 region 的 EC2 servers 的資料戶傳流量,是不收費的,意即網站將靜態資料或動態網頁送往相同 region 的Amazon Silk 時,不用錢! 就算是要收費,也會因為 Amazon Silk 會針對不同使用者的環境做網頁減肥,outbound 流量便能因此降低,網站能省下不少流量費。


初見 Amazon Silk 時,它並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只覺得它是個 me too的服務,但當我把它當成是一個獨立的 Amazon Web Service與 Amazon EC2 做結合後,發現 Amazon Silk 比我原先想像的有更重大的意義,或許不久之後,Amazon Silk 便能如我猜想的一樣,發揮它的潛力。靜待 Amazon 出招~


Apple iPhone 4s 登場,不令人意外但帶些失望的展開

雖然 iPhone 4s 在正式發表之前,就被日本的 Apple Store 所洩漏,但我還是滿心期待的等著這次的 Let's talk iPhone 發表會,看看 Tim Cook 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而結果,令人失望。



失望的不是iPhone 5沒有發表,真正失望的是這次的發表會,枯燥乏味,陳腔爛調,先是花了快半個小時炫耀Apple的業績,讓網友覺得Apple是把這當股東會在開嗎?  然後再把過去曾經說過的重複的再提了一次,而且花了一個多小時說廢話,讓我也撐不下去,只好投降睡覺。把這次的發表會改成一個小時,少說些廢話,會讓沒有iPhone 5的缺憾少些。

iPhone 4s 的發表其實不令人意外,前代的 iPhone, iPhone 3G, iPhone 3Gs 也是延續了三個世代,才改變其外型,因此要期待Apple在砸下重金打造的生產線還沒回本之前,就改變其外型發表新機種,我想是有難度的。此外,iPhone 4 本身其實已經是相當完善的產品,即便是再多撐個一年也無損其魅力。


此次更新主要是針對硬體上再做精進,跟上競爭者的腳步,把雙核心的 A5 處理器給放進 iPhone 裡,也加入了 8MP f2.4 相機與 FullHD 攝影,同時支援 HSPA+/Ev Do 的雙模網路模組與可動態切換式雙天線也是一個突破,在 smartphone 的硬體規格上,跟上了競爭者。



雙核心的 A5 應該不是跟 iPad2 上同一顆,架構上是相同的,但製程上應該有所精進,不然以iPad2 上那顆A5的耗電量,iPhone 4s的使用時間怎麼可能會比iPhone 4長。



8MP f2.4 的相機是這次發表中我最感滿意的一項改進,iPhone 4的相機在手機中已經很優秀了,iPhone 4s又再次的提升畫素並採用更好的鏡頭,讓影像能夠更完美的被擷取。

雙模網路模組應該是為了應付電信業者與生產線所做的改變,如此,在存貨與產線的調度上會更有彈性,鴻海跟和碩要小心再有第三家代工廠跳進來搗亂。


最令人感到失望的應該是相同尺寸的 3.5" Retina Display 了吧!許多人都反應 3.5" 的螢幕太小,而我也是這樣覺得的,進一步細想,iPhone 有可能會改變螢幕的尺寸嘛?   我覺得有難度。

3.5" 的螢幕許多人覺得太小,但我想有更大一部分的人會覺得 iPhone 已經夠大了,尤其是女性使用者,更是常有如此反應。身邊幾個女性朋友,當她們看到動輒 4" or 4.3" 的Android phone時,第一印象就是:怎麼這麼大。第二個反應則是:好醜。此外,各式iPhone周邊也是讓iPhone本身體積不能大的幫兇,當配上各式皮套或背蓋後,體積的擴張其實比想像的更大。

另一方面App的支援度也是個問題,畢竟App的UI設計必須考慮到 ppi 的問題,貿然改變螢幕尺寸使App相容性發生問題,我想這是Apple絕對不想見到的。


不過 iPhone 4 /4s 所使用的 Retina Display 依舊相當優秀,無論是在解析度、色澤、還是可視角,在 GSMArena 的測試中,都有不輸給 AMOLED 的表現。也難怪Apple此次發表無須就螢幕再下功夫



舊款iPhone 4也照慣例的變便宜了,對中價位市場來說,很有競爭力,畢竟 iPhone 4/4s的造型是相同的,買了舊款的別人也看不出來,炫耀的程度依然在,二來是iPhone4的硬體也很夠用了,單核心1GHz CPU足以應付目前90%以上的App,同樣也是單核心1GHz的手機要小心iPhone 4的侵攻。


此次發表著重的仍是軟體,Siri語音辨識功能看起來蠻好用的,只是不支援中文,iCloud也蓄勢待發,將iPhone, iPad, MacBook做更無縫的結合,我更期待的則是下一代的 Apple TV,會在軟體上帶給我們怎樣的新體驗呢? 拭目以待吧。

忘了這次沒有 Jobs 立場又枯燥乏味的失敗發表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