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Intel 發表正式版 Light Peak–Thunderbolt,目標:統一所有外接介面!?

image

伴隨著新款的 Apple MacBook Pro 的發表,世界第一台搭載 Intel Thunderbolt 技術的電腦終於面市了,也讓外界第一次看到有關於 Thunderbolt 實際的技術規格。

Thunderbolt,終於成形的外接 PCI-Express


image

Thunderbolt 的原始開發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外接的 PCI-Express 介面,並不是目前所看到的要統一所有的外接周邊這樣廣泛的應用與目的,而且講實在話,在USB 以目前這麼高的佔有率與這麼低廉的價格的競爭下,Thunderbolt 是完全無法與 USB 競爭的。

image

在 Intel 所發表的新聞稿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 Thunderbolt 纜線上同時會傳遞 PCI Express 與 DisplayPort 兩組不同訊號,接頭的部份也是相容於 DisplayPort 的,這部份的設計應該是 Apple 的要求。

對 Apple 來說,Thunderbolt 只不過是 Host-to-Dock 的連接技術


Apple 本身其實一直都在尋求更簡潔的外接方式,降低使用者在連接各種周邊上的困擾, USB, IEEE 1394 也都是在這樣的訴求下率先被  Apple 支援與使用。

而在目前 Apple 的電腦上,存在的外接介面已經相當少了,要在進一步的簡化外接線的數量,勢必就得透過外接一個 Docking Device ,讓相關外接裝置固定的接在 Dock 上,主機只需要透過單一纜線就能直接存取所有的外接裝置,而 Apple 想出的解決方式就是 Thunderbolt 。

基於既有的 mini DisplayPort ,就能夠將螢幕再不變更介面設計的情況下,讓螢幕變成功能更加強大的 Docking Device 。

透過 Thunderbolt 所傳遞 PCI-Express 的訊號,就能讓 Dock 擁有幾乎所有可能的外接裝置,無論是 USB, Ethernet, 還是 eSATA ,都只需要透過 USB-to-PCI-E, Ethernet-to-PCI-E或eSATA-to-PCI-E 這類既有的解決方案就能夠變化出各種不同的外接介面,也就是說只要能接上 PCI-E 的裝置都能夠透過 Thunderbolt 來連接主機,因此未來我們能看到 Thunderbolt 的外接顯示卡也不一定。

但對 Intel 來說,Thunderbolt 就不是這麼簡單的一個產品了。

終極的高速外接介面


外接 PCI-E 是 Intel 當年在推動 PCI-E 就相當積極的在推廣的一個技術,目的是要與 AMD 所使用的 HyperTransport 一別苗頭,成為一個能夠統一系統所有高速連接介面的一個規格,包含 Chip-to-Chip, Board-to-Board, Chassis-to-Chassis ,而最後的一塊拼圖,就將會由 Thunderbolt 補完。

在Apple MacBook Pro 全面搭載 Thunderbolt 後,它將會是最普及的 10Gb 外接介面,遠比既有的企業等級的 10G Ethernet, Fibre Channel, Infiniband 來的更加廣泛的被應用。

如果能以 Thunderbolt 2.0 之後能作為主機與主機之間的連接介面,或者是能延伸 daisy chain 變成 ring 或 double ring,Blade Chassis 中每個 Blade 都能夠直接使用 Thunderbolt 連接,以 Thunderbolt 的價格與普及率,其他的高速外接介面將無力抵抗。

再者,Thunderbolt 也將會使用矽基發光元件搭配塑膠光纖更進一步的降低生產成本與傳輸距離以及提昇傳輸速度,可以想見 Thunderbolt 如果真能夠按照 Intel 所規劃的推廣,高速傳輸介面被 Thunderbolt 是非常有可能的。

Thunderbolt 推廣不易


但 Thunderbolt 的推廣,卻不會是這麼容易的,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價格」。

相對於其他的 10Gb 高速傳輸介面,Thunderbolt 相對起來是非常便宜的,但對比於消費市場的高速傳輸介面王者 USB 3.0 ,價格還是太高了。再者,daisy chain 的連接方式對一般人來說也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使用方式,最終應用環境會侷限於 Host-to-Dock 這樣的應用,原生支援 Thunderbolt 的外接裝置應該寥寥無幾。

所有的應用都必須透過 PCI-E 的方式橋接控制晶片,也會讓 Dock 的價格上漲不少,畢竟目前消費者端的外接裝置多是 USB 介面,要在 Dock 或螢幕上搭載 Thunderbolt controller,再裝置一個 USB Host Controller ,再透過 USB HUB Controller 接上讀卡機或其他裝置相比,價格會比直接留一個 Type A 的 USB Port 讓使用者接上 USB HUB Controller 相比,價格高太多了,而且在設計難度上一定比較高,廠商採用的意願一定不高。

Intel 本身內建 Thunderbolt 的時程也未定,即使出乎意料的在下一代晶片組中內建 Thunderbolt ,也不一定能夠與同時內建的 USB 3.0 相競爭,畢竟相關的周邊數量實在太少了。

雖然目前看來 Thunderbolt 並沒有太大的優勢在,但在未來, Tablet 會大量的需要 Dock 作為外接裝置的 HUB ,如果 Tablet 中能夠大量的採用 Thunderbolt 作為外接介面連接 Dock ,Thunderbolt 就有相當大的機會普及。

是的,我是在指如果 Apple iPad 採用 Thunderbold 作為視訊輸出與連接 Dock 的介面,那 Thunderbolt 就有可能會借此而變得熱門,也許期待 iPad 3 吧。

HTC Flyer,與眾不同的Android Tablet




複製機器人全面入侵


MWC 2011 結束了,在這次的 MWC 中最受注目的自然是搭載雙核心處理器的 Android Tablet。


這些搭載著一樣的硬體與完全相同的作業系統與操作介面的 Android Tablet,由不同的廠商推出,講實在話,一點特色都沒有,大量複製的產品,最終還是會陷入與 NetBook 小筆電 一樣的窘況,只能以低價做銷售重點,加上大陸山寨廠商也已經對 Android Tablet 磨刀霍霍,可以想見搭載公版 Honeycomb 的 Android Tablet,最終會陷入的慘狀。


這其中,有一台超乎大家想像的 Android Tablet 被發表,那就是 HTC Flyer

在一片 nVidia Tegra 2、Android 3.0 Honeycomb 與 10 inch 螢幕的 Android Tablet中,只有 HTC Flyer 是採用單核心的 Qualcomn Snapdragon 1.5 GHz、Android 2.4 Gingerbread 與 7 inch 螢幕,純以規格來看,只能說 HTC 腦袋壞了才會推出這樣落伍的機型,但真的如此嗎?

Why Gingerbread on Single-Core Snapdragon


以目前的軟硬體成熟度,要能夠擺脫其他廠商的 10 inch, Tegra 2 Honeycomb Android tablet 的夾擊,能夠比其他廠商更早推出產品,並且能夠在其上提供與其他廠商不同的 user experience,自然就只能以目前最成熟的軟硬體環境來開發,最佳的選擇自然就是已經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單核心 Snapdragon 與 Gingerbread。


對 HTC 來說,Gingerbread 可以說是最穩當也最成熟的選擇,Desire 系列手機的 Gingerbread 已經蓄勢待發,相關的開發經驗也已經熟悉,在此基礎上開發 HTC Scribe 是最穩健的選擇。HTC 也已承諾未來會提供 Flyer 新版Android OS, Honeycomb 的更新,不用太擔心作業系統版本跟不上其他 Android Tablet 而無法使用 Android Tablet 專用 App 的問題。


硬體上選擇單核心 Snapdragon 的原因是因為開發經驗豐富,能夠加快開發流程。如果改採用 nVidia Tegra 2 作為硬體平台,要達到 HTC 所要求的系統穩定性,可能會嚴重影響產品的推出。再者,相同時間內太多廠商採用 Tegra 2,nVidia 所能提供的原廠支援相對於 Qualcomn 一定更少,且nVidia Tegra 2 的供貨量在這麼多廠商搶貨下,每家廠商所能分到的量一定不多,產品斷貨的可能性很高。


相對來看,1.5 GHz 單核心 Snapdragon 已經很成熟,供貨量也相當穩定,且就 CPU 效能來看,良好調教的 1.5 GHz 單核心 Snapdragon 對上尚未最佳化的 1 GHz 雙核心 Tegra 2,未必會居於弱勢,且雖說 Tegra 2 的GPU 性能遠勝 Snapdragon,但對於 HTC Flyer 來說,因為不主打3D遊戲體驗,改為主打電子筆記本,這缺點反而沒那麼致命。

What's Special



HTC Flyer 最特別的,在於他採用壓感式電容觸控螢幕,既能用指腹進行觸控,也能使用觸控筆進行書寫,搭配 HTC Scribe,由實際試玩的影片中,可以看出 HTC 對於他想要帶給使用者的使用者體驗相當完整,不僅僅只是推出一台能手寫的平板電腦而已,如此完整的軟硬體整合,在手機廠商中真是難得。


也因為 HTC Flyer 要成為的是電子筆記本,以能夠單手手持的大小,自然就是 7 inch 了...  而不是多數廠商推出的 10 inch tablet。


這麼不同的一台 HTC Flyer,引發了許多不同角度的討論,雖說多數都覺得HTC 發瘋了才會推出這麼沒有新意的產品,但我想這就是 HTC 不同的地方,不僅僅只是拼湊軟體與硬體,而是由使用者的實際應用場景,思索使用者會需要怎樣的產品,進而整合作業系統與硬體,調整與特製使用者介面,深入整合應用軟體,才會推出這樣的產品。這樣的產品在比較規格時自然容易居於弱勢,但實際使用後,卻反而會被他深深吸引,這也是 HTC最大的本錢,期待 HTC 下次帶給我們另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