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OS X 在逐漸的往 iOS 的操作模式改進
Full Screen Application 搭配 Mission Control 的多工切換模式,對使用者來說,就像是在操作有鍵盤、滑鼠與觸控面板且加強自由度的 iPad。
在各個虛擬桌面之間,分別是不同的全螢幕應用程式,讓使用者能夠專注的在一個應用程式上進行操作,或者是在桌面中安排 Widget與Windowed Application ,進行訊息總覽或者是應用程式互動操作。
工作模式能夠快速的做改變而不影響工作效率。
iOS 學習了許多其他作業系統的優秀之處並加以改進、整合,讓 iOS 更加的完整
Notification Center 與 Lock Screen Widget 在 Android 與 Windows Phone 其實已經存在許久。Android 的 Lock Screen Widget 並沒有整合進OS中,雖然這功能存在以久,也是到了 HTC Sense 3.0 才有比較好的發揮..
Windows Phone 在這兩個功能上也下了許多功夫,iOS5的in-App Notification 其實已經在 Windows Phone 上存在許久,但可惜的是 Nobody Cares..
不過很奇妙的,Apple 抄很大卻很少人跳出來大喊 Apple 是Copy Cat,看來有光環果然不一樣。
第三方軟體開發者必須進行跨平台開發並提供更多進階的服務
平台本身所具備的功能一定是愈來愈多,愈來愈強,且有所偏重,如果無法跨越多個平台並提供更多功能,可取代性過高,很容易因為官方改變態度就失去利基點。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Instagram 了吧… Instagram 專注於 iOS 發展,沒有在其他平台上推出服務,服務的內容也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拍照、編修、上傳分享,會發展至今天的規模,某方面來說是基於 iOS 內建的相片編輯與分享功能薄弱。當 iOS 就這方面做加強後,Instagram 失去了整個競爭的利基點,未來不知道會如何。
Instapapaer 也算是專注於 iOS 發展的廠商,Instapaper 的作者 Marco Arment 也說過他覺得 Android 不是個成熟的商業平台,因此他的官方 App 只會有iOS 的版本,不過在他聽到 Safari 將會內建 Read It Later 功能後,他的 Twitter 上就看到了個 「 Shit!」。
在這之後, Marco 也很豁然的表示 Safari 內建 Read It Later 功能也沒什麼不好,至少能夠讓更多人熟悉 Read It Later 的功能,如果有需要進階功能的使用者,便會選購他的 Mobile App。
Instapaper 本身也提供 API 供其他開發者開發 Android 或其他平台的 App,其本身也提供轉出到 Kindle 或 epub 的服務,這些服務也相當吸引人,也許,Safari 內建 Read It Later 功能對 Instapaper 來說,反而是有利的。
Evernote 則是個很成功的例子,在inside的文章中有提到,Evernote 的使用者中,有很高比例的付費使用者是跨多個平台的,而且跨越多平台的使用者,黏著度愈高。
iOS 深度整合 Twitter,搭配 iMessage,將會嚴重的影響 Facebook 在 Mobile Social 市場的領先地位
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看到 iMessage 時,第一個聯想到會受影響的會是 BlackBerry Message,但我覺得 BBM 主攻企業用戶,且 BlackBerry 以有實體鍵盤的機種賣的較好,因此個人認為 BBM 受到的影響不大。
同樣是以消費者為主的社群訊息分享,Facebook Message 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大,同樣都是做訊息匯流,iMessage 深深的整合再 iOS 中,不管是文字、圖片還是影片,都能透過簡訊或電子郵件直接的發送到聯絡人手中。
每支 iDevice 都能看做是一個真實的使用者,每支 iDevice 中的聯絡人都是真實存在的實名人物,透過 iMessage 便能串起類似於 Facebook 的實名制社交網路。 Twitter 也可趁機發展為實名制的社群網站。
iOS 5 深度整合 Twitter ,可想而知的是 Twitter 會因此有更多的使用者加入並且使用他,這次 iOS 5 也將 Photo 與 Location 加入 Twitter 的整合,未來 Twitter 可能也會藉此機會,發展他們的 Location-Based Service,例如打卡服務也不一定。
Facebook 在 iOS 上被 iMessage 與 Twitter 夾擊,日子果然沒有想像的簡單…
手機果然是實名社群網路的最佳切入點。
iTunes Match 與 iTunes in the iCloud 將會讓 Apple 在音樂市場上取得絕對性的領先地位
iTunes in the iCloud 可以說是如眾人預期的發表了,基本功能與 Amazon Cloud Music 與 Google Music 相近。而 iTunes Match 則是 Amazon 與 Google 所無法匹敵的必勝武器。接上電腦同步音樂其實是一件很煩人的事情,要整理自己的音樂檔案,把 Tags 補完並加上專輯封面更是麻煩到極點,至少我個人很討厭做這些工作。
iTunes in the iCloud 解決了這麻煩的問題,直接透過 Wi-Fi 將整理好的音樂同步進你所有的 iDevices 中,再透過 iTunes Match 將繁瑣的音樂整理問題解決,真是太棒了!
Match 機制相較於 Upload 機制來說,對使用者來說有很強大的吸引力。一是上傳歌曲要花時間與頻寬,對很多人來說,這門檻很難跨過。二來自己上傳的音樂品質沒有 iTunes 得來的好,一些 Tags or Cover 也沒有 iTunes 所提供的來的完整,對使用者來說,iTunes Match 是非常方便的一個服務。
對 Apple 來說,Match 就相當於是在使用者端做 de-duplication,能夠相當大的幅度減少耗費的儲存空間與上傳頻寬,對 Apple 來說也是省錢又省事。
只是盜版的問題如何解決,這點很麻煩,畢竟要說服唱片公司讓使用者手上自己 rip or download 的 mp3 變成合法的,就應該很傷神了吧..
也許是唱片公司也看開了,反正不管是 upload 還是 match ,都無法阻止使用者將不合法的音樂上傳至網路中,不如透過 iTunes Match 服務,告訴使用者選擇正版的音樂簡單、方便而且品質更好,再加上價格不貴,更有機會訓練使用者轉為選購正版音樂。
透過 iTunes Match ,更能將使用者牢牢的綁住,讓他們擺脫不了 Apple 的掌握,成為永久的信徒。
iOS 5 + iCloud 的的確確的讓我感到驚喜,甚至因為 iTunes Match 而有衝動想要購買 iDevices,各種結合 iCloud 的整合真的看的出 Apple 的用心,希望 Android 與 Windows Phone 也能能推出更好的服務與 Apple 競爭。
iCloud 的推出也讓我感覺到 Apple 對於消費者端的雲端化真的比 Google 來的用心,也許是 Google 要同時兼顧企業市場與消費者市場,又堅持雲端服務要自己建構不與他人合作的關係吧.. 目前看來,Google 又再次的落後給 Apple 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 Google 再次推出令人驚艷的服務與作業系統。